2024年6月21日星期五

苦難不會製造偉大 知足常樂的前提條件

以下文字來自網路,是博主小姐姐本人從去年至今收集整理的

值得人們深思



當大多數人覺得能休息一會的時候 手裡的贖罪券就立刻貶值


老一輩標榜苦難,不意味著他們能吃苦甚至愛吃苦,而是因為他們除了吃苦之外,沒有其他人生選擇。但凡有選擇,正常人根本不會自討苦吃。


有的人想不通,吃苦很多情況下不是必須,而惡劣環境下長大的人容易把吃苦當做生活的必須。

https://x.com/435hz/status/1683314811625672704

評論:沒怎麼吃苦的人,性格更溫和


說到吃苦,很多人覺得一個家境貧苦的人更能吃苦,而有錢人吃不了苦。

其實是把「苦」的定義理解的狹窄了,家境貧寒的人吃的「苦」是忍受惡劣環境的「苦」,比如持續的高強度體力勞動、在惡劣物質條件下的忍受能力。


苦一定會留給能吃苦的人。這是毋庸置疑的。你越是能吃苦,未來你吃的苦就會越多。



「知足常樂」固然是一種值得追求的人生信條。但這裡隱含一個前提——「美好生活是否可能」。

若這個前提不存在,一味強調知足常樂,無異於教人忍氣吞聲,無論大環境如何,挨著、受著就好。如果美好生活本身是一種可能,那麼知足常樂,才顯示一個人的境界。


有人說苦難會讓人變得高風亮節,其實不然,有時幸福的生活才會讓人的情操變得高尚,苦難在大多數情況下只會讓人變得心胸狹窄,苦大仇深。 ——毛姆《月亮與六便士》


苦難能讓人格高貴,這話不準確。幸福有時候倒有這種作用。但是苦難,多數情況下,衹能讓人變得偏狹,起報復心。——毛姆《月亮和六便士》


苦難不會製造偉大。 相反,正如狄馬所寫,苦難「毀壞了人的尊嚴,傷害了人的心靈,扼殺了天才的創造力」。國人講吃苦,常將辛苦與苦難混淆。 一個人若要在一個領域有所成就,必須要付出巨大努力,比如音樂領域的「一萬小時定律」,但這樣的辛苦跟社會對個人施加的苦難,完全是兩回事。


幸福的生活更容易培養高尚情操,相較之下,苦難往往更易使人心胸狹窄,積深仇厚。


世界上最無恥、最陰險、最歹毒的讚美,就是用底層人的艱辛和苦難,當作勵志故事去愚弄底層人。——王朔


人是一種會自己欺騙自己的動物。我們吃了很多無益的苦,虛擲了不少年華,有人就想說這種經歷是崇高的,這種想法可使他好過一些,所以它有些好作用。

很不幸它還有些壞作用:有些人據此以為,人必須吃些無益的苦,虛擲一些年華,用這種方法達到崇高。這種想法不僅有害,而且有病。——《沉默的大多數》

没有评论:

发表评论